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水资源安全保护与污水处理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水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水利部副部长陈敏曾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全国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下降至350立方米以下,比十年前降低了近13%。然而,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依旧不容忽视。部分地区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生态问题。一些工业聚集区,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威胁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
面对水资源短缺,各地积极探索节水措施。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西北内陆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59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2,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国家限量分配的过境黄河水。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主任”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构建完善的水资源“一管到底”机制,宁夏取水量60.87亿立方米,控制在国家年度分配指标内,其中非常规水利用量达3.83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56%,用水结构持续优化。通过实施农业、工业、城镇全领域节水,宁夏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30.8%、10.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农业领域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5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领域23个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7.3%;城镇领域5个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2022年宁夏城镇再生水利用率38.8%,宁东煤化工园区建成全国首个废水“近零排放”园区。
在污水处理方面,多地也取得显著成效。兰州市全面推进重点支流治理和水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现黄河(兰州段)水质持续改善。通过狠抓工业、城镇生活、农业面源等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全市废水重点排污单位均建成废水处理设施,其他涉水企业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实现监管全覆盖。“十四五”以来,争取资金3.95亿元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建成多个生态湿地和水污染防治项目。高效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目前全市已完成各类入河排污口整治3014个,占总数的99.7%。黄河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同样为100%,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稳定保持在二类水质,成功实现一河净水送下游。
梅州市大埔县地处山区,此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因规划建设不匹配、运维保障不到位等因素,正常运行率仅58.29%。后来,大埔县结合地形和人口集聚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治理路径。通过聘请第三方团队对1591个自然村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深度调研,摸清家底后,将14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将268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118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零散收集自然消纳。其中,268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项目采用EPC治理模式,使用无动力或“太阳能+储能”微动力技术,处理后尾水可直接用于灌溉,节省建设投资成本,极大降低运营管理费,有效破解农村污水设施长效运转难题。同时,大埔县建设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韩江、汀江等重要断面进行实时监控,韩江源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Ⅲ类,水质总体优良。
此外,乌鲁木齐市重点项目——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今年内正式投运。该项目总投资7.39亿元,通过对工业废水进行多道工序处理,将实现每日生产5万吨高品质再生水,每年节约利用水资源超1000万吨,使区域再生水回用率突破40%。项目投运后,还将整合区域内多家企业污水,降低企业污水处理成本,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安全保护与污水处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力度,加大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先进的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社会组织可发挥监督和宣传作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也应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保障水资源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