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2025年6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降水量同比增长11.4%,大中型水库蓄水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这份数据勾勒出水资源供给的积极态势,但5928.0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农业用水占比61.6%、非常规水源仅占4.3%的结构短板,仍凸显水资源安全保护的深层挑战。

总量充裕背后,用水效率与结构优化正在加速推进。2024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较上年下降4.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0。水环境质量同步改善,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达到90.4%,劣Ⅴ类断面比例降至0.6%。但农业用水占比过高、非常规水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仍待破解,全年251.6亿立方米的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仅能满足4.3%的用水需求。
城乡污水处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正在为结构优化提供解决方案。在四川巴中,丘陵山区推广的“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模式成效显著:散居农户通过“三格式化粪池+房前屋后小三园”实现污水自用,聚居区通过集中处理设施供林地灌溉,剩余污水存入废弃山塘改造的氧化塘备用。这种模式使全市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80%,户均建设成本仅2500元,年运维费用不足2000元。

城镇污水处理则向着绿色低碳转型。武汉某污水处理厂构建起“分布式光伏+中水回用+智慧管控”的全链条体系,出水达一级A标准的同时,通过BIM技术实现设计运维全流程数字化,厂区化身生态艺术公园与科普基地,入选全国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重庆某污水厂的智慧管控平台、西安某净水厂的“地下处理+地上公园”模式,同样展现了城镇污水治理的集约高效路径。
制度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2024年底施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办法》与《威海市污水排水管理办法》,从规划层面强制推行雨污分流,建立管网排查长效机制,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国家层面,发改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污水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部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已完成665个问题整改。
水环境治理市场的快速增长印证了治理力度的加大。2024年我国水污染治理市场规模达19795.5亿元,较2017年增长近两倍,其中工业污水处理市场规模突破4354亿元。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绿色工艺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

中科蔚蓝提醒您:总量盈余为水资源治理提供了缓冲空间,但结构优化的任务仍需攻坚。从巴中农户的“小三园”到城市的智慧污水厂,从地方法规到国家规划,多元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唯有持续深化用水效率改革、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完善治理长效机制,才能将水资源总量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安全保障。咨询热线:1568439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