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保持充裕,用水效率持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但局部水体污染与结构性缺水问题仍需持续攻坚。从工业循环利用到农村污水治理,一系列创新实践正推动水资源安全保护与污水资源化利用迈向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现状:总量充裕与效率提升并行
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储备总体稳定。用水结构持续优化,全年用水总量592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比61.6%,较2023年减少24.0亿立方米,工业与生活用水实现精准调控。
用水效率显著提升是突出亮点。2024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4%和5.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80,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凸显。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全年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4.3%,较2023年增加39.3亿立方米,成为缓解水资源压力的重要补充。
水环境质量方面,2025年1—9月,全国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达89.0%,但劣Ⅴ类断面仍占0.7%,化学需氧量、总磷等仍是主要超标指标,部分湖库存在轻度富营养化问题。
治理实践:工业与农村双线突破
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跑出“加速度”。安徽某纺织工业园通过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建设再生水厂采用“气浮+厌氧+好氧”多级处理工艺,实现工业废水100%回用,日处理污水4万吨,年节水量达406万立方米,每年为企业节约水费1218万元。在北方缺水城市,淮北市工业企业年均再生水利用量达3051万吨,占工业用水总量的30%;沧州市2024年再生水工业利用量突破1000万吨,“点对点”供应模式让污水变“第二水源”。

农村污水治理破解“建管难题”。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某村投资9.6万元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采用“预处理+SBR+砂滤池”工艺,日处理污水3立方米,尾水用于绿化灌溉,运行费用仅1.1元/天,构建起“村民运维+第三方保障”的长效机制。四川省巴中市全域推广“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模式,通过单户化粪池、集中处理设施、氧化塘三级截留,实现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80%,惠及110余万人。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8.69%,排水管道总长度超95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稳居世界前列。
挑战与展望:聚焦短板精准施策
当前,我国水资源保护仍面临三重挑战:部分流域总磷超标问题尚未根治,太湖、巢湖等湖库富营养化治理任重道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区域覆盖率不均,偏远地区仍存在治理空白;再生水利用率虽稳步提升,但与缺水城市25%以上的目标仍有差距。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需持续强化三大举措:一是深化工业节水改造,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模式,扩大再生水在工业冷却、城市绿化等领域的应用;二是完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式、资源化处理技术,降低建设运维成本;三是加强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聚焦重点超标指标,推进水质监测与执法监管常态化。

中科蔚蓝提醒您:随着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将持续筑牢水资源安全屏障,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咨询热线:1568439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