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形势依旧严峻。202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717.7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1.4%,水资源总量为31123.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缺水问题突出。同时,水污染问题也对水资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地区面积占63.5%,水资源量仅占19%。在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35.3%,水资源量仅占4.6%。这种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长期面临缺水困境,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水污染问题突出,威胁生态安全
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对江河湖泊造成严重污染。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使得许多河流、湖泊水质恶化。据相关数据,2006年,对全国14万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四类和劣于四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41.7%,其中劣五类河长占21.8%。虽然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加大,部分区域水质有所改善,但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如一些工业园区周边河流,因工业废水排放不达标,出现水体发黑发臭、水生生物减少等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威胁到水生态安全。
多地积极探索,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成效初显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各地积极行动,在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方面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
1.山东在南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中成效显著。南四湖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输水通道。山东通过对污水深度净化与生态活化,全力推动流域治理。济宁市采用“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治污模式,在入湖河流布局“一河口一湿地”。例如,中山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污水22万吨左右,其中部分中水作为电厂冷却用水或用于园林绿化等,其余经人工湿地净化后汇入南四湖。老运河尾水截流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土壤以及微生物等层层净化污水,使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很多时候优于地表水三类的调水水质标准。截至目前,济宁市共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70处,日深度处理中水能力达100余万方,形成了类型齐全、水生植物种类多、面积大的人工湿地集群。
2. 广东在水源地保护方面成果突出。以鹤地水库为例,这座保障湛江400万群众饮水安全的特大型水库,通过创新构建“人防+技防”双重体系,严格落实水源保护禁令。在一级保护区边界设置界标警示牌与高清摄像头,二级保护区执法矛头直指污染源,清拆禁养区养殖场、改造禁养区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水面下清理一级保护区鱼塘,岸上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利用水环境遥感监测平台、无人机与3S技术构建监管系统,弥补执法盲区。此外,粤桂两地加强协作,通过联合执法等方式,共同治理跨界污染问题。还推进生态再造,进行林相改造、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引导农民转产生态农业。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
3.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废水处理模式上的创新也值得关注。传统食品饮料企业废水处理面临企业处理成本高、园区污水处理厂需外购碳源保证脱氮除磷效果的痛点。自2022年起,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宁乡分局指导宁乡经开区开展探索,率先在全省开展啤酒企业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通过试点先行、明晰责任机制、创新监管制度“三步走”策略,推动园区啤酒生产企业与园区污水处理厂协商制定废水纳管排放标准,使企业废水实现协商排放、污水处理厂获得啤酒废水碳源。在取得明显经济与环境效益后,该模式逐步推广至园区整个食品行业,实现污水治理、节能降碳、营商优化“三赢”。
政策引领,助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江河保护治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从构建现代防洪体系、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该意见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进行顶层设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各地各部门正以该意见为指引,积极落实各项举措,凝聚合力守护碧水清流。
中科蔚蓝提示您:水资源安全保护和污水处理工作任重道远。虽然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了宝贵借鉴。未来,需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鼓励更多创新举措,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携手守护水资源,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