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但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6.6%,总量为2578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633.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807.1亿立方米。在用水方面,全国用水总量为5906.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比最大,达62.2%。这一数据揭示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严峻性,凸显了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污水处理工作的紧迫性。
在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领域,各地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贵州省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上多点发力,成果显著。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曾因喀斯特地貌面临用水难题,当地群众20世纪50年代开凿“绝壁天渠”引水解困,2024年启动宋官灌区项目对天渠支系除险加固,村民还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巡护。贵阳市对贯城河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河道治理,完善污水管网,采取控源截污等措施,使水质在2021年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乌江流域遵义市播州区段通过治理磷污染、取缔网箱养殖,让江水复清,沿岸居民吃上生态旅游饭。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投入资金建设农村供水项目,改善了10万余人供水条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贵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3.3%。202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公布,贵州省考核等级为优秀,连续4年获此殊荣。
在污水处理方面,多地积极作为。包头市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及技术改造工程,南郊、万水泉、北郊、东河东污水处理厂深度技改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总规模达54.75万吨/日。全市9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安装36台自动水质监测设备,实时动态监测水质,各厂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及以上标准,部分厂执行更严格的黄河流域入黄标准。目前,在线监测数据显示,全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达99.91%,水质稳定性位居全区前列。
宿迁市住建局围绕污水产生、转输、处理全过程综合施策。在源头收集管控上,突出雨污分流改造,印发方案组织多部门推进,已完成105个项目改造;大力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建成提质增效达标区162.3平方公里,整治“小散乱”排水户2000余个;借助海绵城市建设减少污染物汇集,达标区占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比例为51.3%。在过程输送网络方面,强化管网建设,近三年累计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270公里;开展管网检测,中心城区2000公里管网基本实现检测全覆盖,并建立问题清单动态清零机制;推进厂网一体化管理,深化排水管理体制改革。在终端处理能力提升上,先后完成9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规模约31万吨/日,还实施相关项目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完成多个互联互通泵站建设,缓解污水厂处理难题;推进污泥规范化处置,全市6家污泥处理单位日均处理能力超2000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100%。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4年江苏省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报告》,宿迁市“公众对污水集中处理情况的满意率”82.1%,位列全省第五。
南充市始终把乡镇、农村污水治理作为水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65亿元。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1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5.8万吨/日,162个建制镇和38个乡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85%的建制镇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8%。同时,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全市累计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0.41万户,完成1288个村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5%;完成697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项目,1967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43.1万亩,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2.7万亩;建成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有机肥厂)9个,畜禽粪污处理能力累计达80万吨以上;众多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消纳土地,建成水肥一体化种养结合示范基地40个、面积14.7万亩,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18%。良好的治理成效使得嘉陵江干流常年保持Ⅱ类水质,12个国省考核断面、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45个市考小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106个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9%。
中科蔚蓝提醒您: 尽管各地在水资源保护和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我国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水污染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在不同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保障水资源安全,还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