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蓄水相对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泉水流量有所增大。全国用水总量比2023年略有增加,用水效率稳步提升;非常规水源供水量持续增加,水源结构不断优化。这一公报数据,为我国水资源现状勾勒出了一个总体轮廓,也反映出我国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成效与挑战。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匮乏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水资源量仅约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这种人均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使得水资源安全保障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同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0%,但耕地仅占全国的36%;而黄淮海三大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8%,耕地却占全国的40%,这种水土资源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通过全面开展排污口“查、测、溯、治”,累计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1%。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十三五”时期,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088万吨,截至2024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80%。
各地积极探索水资源保护举措
在湖北十堰,为保障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净水北送”行动。通过持续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3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当地搭建起6个智慧监管系统,利用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对区域内河流开展“全天候、全场景、全方位”动态监管。在潍坊,作为山东第一大水库和省级战略水源地的峡山水库,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和水质安全在线生物预警监测站,对水质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同时关停污染企业、优化鱼群结构、实施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封闭管理等举措,国控峡山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未来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资源需求将不断增加,如何在保障发展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气候变化也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衡。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虽有所提升,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中科蔚蓝提醒您: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未来之路依然漫长,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守护好珍贵的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