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717.7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1.4%;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m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9895.6亿m³,地下水资源量为8679.2亿m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227.4亿m³。同时,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蓄水相对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泉水流量有所增大。
在用水方面,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0亿m³,其中生活用水量为926.8亿m³,占用水总量的15.6%;工业用水量为971.0亿m³(其中直流火(核)电冷却用水量为477.5亿m³),占用水总量的16.4%;农业用水量为3648.4亿m³,占用水总量的61.6%;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为381.8亿m³,占用水总量的6.4%。与2023年相比,用水总量增加21.5亿m³,用水效率也在稳步提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43.9m³,较2023年下降4.4%(按可比价计算);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24.0m³,较2023年下降5.3%(按可比价计算)。此外,非常规水源供水量持续增加,达到251.6亿m³,占供水总量的4.3%,水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虽然整体水资源量有所增加,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地域上看,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平原等地,水资源短缺问题依旧严峻。即便在水资源总量偏多的2024年,部分北方地区在旱季仍面临供水紧张局面。例如海滦河流域片,其水资源量占全国比例较低,尽管整体水资源情况改善,但该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需求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尖锐。
在水资源总量偏多的情况下,水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排放,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工业废水若含有重金属、化学毒物等污染物,排入水体后,会使水质恶化,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影响周边居民用水安全。生活污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若直接排放,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
为应对水资源安全保护和污水处理难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在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不断有新突破涌现。以重庆为例,重庆水务集团与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重庆远通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四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基于城镇污水处理AOA高效除磷和极限脱氮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该技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立基于AOA工艺的零碳源生化系统,实时精准计算曝气、回流、投加药剂等环节,大幅减少碳源、药剂投入,实现让细菌“吃”细菌。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广东、深圳等地规模应用,并于今年3月在重庆丰都县高镇污水处理厂试点,基本实现零碳源投加条件下的水质达标目标,同时减少了污泥产生量。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申报的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也为污水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新建、扩建和升级改造的污水处理厂,能将出水稳定提标至地表Ⅳ类和Ⅲ类水标准,深入挖掘延伸传统工艺脱氮除磷能力。通过不同的组合工艺,如反硝化滤池工艺、高效沉淀池工艺、“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等,针对污水处理厂出水中不同超标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例如南京桥北污水处理厂,采用“曝气沉砂+多模式改良A2O生化+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主体处理工艺,积极响应长江生态大保护要求,减少尾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安全保护和污水处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当前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但分布不均和污染问题依旧突出。污水处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为改善水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还需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共同守护珍贵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