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多,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蓄水相对稳定,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泉水流量有所增大。全国用水总量比2023年略有增加,用水效率稳步提升,非常规水源供水量持续增加,水源结构不断优化。这一公报数据,为我们展现了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宏观图景,也为深入探讨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基础。
从总量上看,202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717.7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1.4%。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m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9895.6亿m³,地下水资源量为8679.2亿m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227.4亿m³。在用水方面,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0亿m³,涵盖生活、工业、农业及人工生态环境补水等多个领域。生活用水量为926.8亿m³,占用水总量的15.6%;工业用水量为971.0亿m³(其中直流火(核)电冷却用水量为477.5亿m³),占用水总量的16.4%;农业用水量为3648.4亿m³,占用水总量的61.6%;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为381.8亿m³,占用水总量的6.4%。
在看到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的同时,我们也需正视诸多挑战。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依旧突出。并且,水污染问题在一些区域仍然严重,威胁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居民的用水安全。
为应对这些挑战,各地在水资源保护与污水处理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作为汉江入鄂第一县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郧西县为守好汉水入库“第一道防线”,创新实施综合治理。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厕所改造7.1万余户,建成1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886个易迁安置点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481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拔地而起。同时,构建“数智”护水体系,在主要河流入口设置监测“哨兵”,对13项指标进行24小时监控,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重点企业监管、岸线监控系统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此外,培育绿色产业集群,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之路。目前,郧西县主要河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空气优良率达90.4%,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农村污水治理率达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余杭区则以推进径山镇北苕溪“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坚持水岸同治。划定流域生态强制性保护范围,通过清淤疏浚、引水调度、拆除违建等措施,保持河道行洪畅通,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使径山北苕溪成为余杭区“最美家乡河”的金名片。
污水处理行业也在经历深刻变革,从单一的污染治理向减污降碳协同绿色发展转变。鄂尔多斯市蒙苏经开区水资源再生厂作为全国首例光伏废水零排项目,采用“敞开空间+光伏电站”的池体组合设计,每年可提供约600万度绿色清洁电能。项目日处理能力10万吨,回用率达95%,剩余浓盐水通过蒸发结晶工艺处理产出工业盐可二次销售。预计今年9月30日投运后,零碳产业园工业用水再生重复利用率将达94%以上,基本实现场区水资源自平衡。
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面对矿井涌水挑战,构建“精深治理+高效循环”水处理闭环利用体系,对铁北、灵东两个水处理车间关键工艺改进升级,年处理达标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其中超120万立方米达标水输送到当地热电厂,实现煤炭与电力产业水资源节能互补。同时,约600万立方米/年的优质水达地表Ⅲ类标准,专供周边“二卡湿地”生态补水;440万立方米/年用于露天矿坑生态治理;40万立方米/年用于浇灌矿区及周边灌木林草,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场景的循环高效利用。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介绍,2025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深入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沿江11省(市)、沿黄9省(区)累计查出排污口23万余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在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制定指标体系和国家清单。联合出台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推动跨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选择50个水体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和考核试点。2021-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2020年增加36种。
在防范水环境风险上,累计划定2.4万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国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立标率达到94.6%,长江经济带定界立标基本完成,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将太湖、丹江口水库等29个湖库纳入监管重点,严密监控藻情,有效防范突发大面积水华风险。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完成2515条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编制,流域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2024年,碧水保卫战成绩斐然。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0%,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1-7月份最新数据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与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期待仍有差距,水生态环境保护依旧任重道远。近期,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召开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谋划“十五五”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下一步美丽河湖建设任务,重点抓好“三个深入”:深入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标志性战役,全域推进大江大河干支流、小微水体保护治理,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源安全;深入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生态安全,关乎人类的未来。在当前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需持续发力,不断探索创新,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