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创下近年来新高。然而在这丰水表象之下,水利部最新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长江流域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34.2%,而黄河流域仅占2.6%,南北水资源分布失衡的格局未有根本改变。从河南沁阳的暗管偷排到安徽淮北的再生水革命,从南水北调的调水奇迹到南京滨江的生态修复,中国水资源治理正经历着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变革。
水资源分布失衡与污染威胁并存
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2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比高达61.6%,工业用水占16.4%,生活用水占15.6%。这种用水结构在黄淮海等北方缺水地区尤为凸显,那里同时面临着资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中国工程院邓铭江院士在考察黄河流域时指出,黄河来水量较常年减少18%,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近极限,鄂尔多斯、榆林等能源基地发展长期受水资源约束,关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
与北方缺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地区虽水资源相对丰沛,但水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全国政协委员、河海大学教授王媛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重要湖泊(水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方面的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复合水问题"。她强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亟待加强。
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2024年4月,河南焦作市生态环境局查获沁阳市协和皮业有限公司私设暗管偷排污水案,检测显示其排放废水COD值高达5180mg/L,超过国家标准102.6倍,总铬含量超标5.86倍。该案最终以企业被罚款66万余元、相关责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告终,彰显了环境执法的刚性力度。生态环境部门表示,针对此类现场易破坏、证据易灭失的违法案件,已建立"现场管控、采样检测、调查询问"同步开展的执法机制。
污水处理升级与再生水利用突破
在水资源刚性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2024年,北京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5%,其中城六区更是高达99.7%,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在工业重镇安徽淮北,一场再生水利用的革命正在改变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命运。
淮北市聚焦火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构建了"生产—输配—应用—管理"全链条再生水体系。2024年,该市污水处理量达1.08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4816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利用3446万立方米,占工业用水总量的32%。通过建设凌云再生水厂、濉溪县污水处理厂两大供水带,铺设59公里再生水管网,实现了对大唐电厂、申皖发电等11家高耗水企业的"点对点"供水,火电循环冷却用水全部使用再生水。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工业用水困局,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自2020年以来,淮北市完成13家单位水源置换,压减地下水6597万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从123.8平方公里缩减至81平方公里,缩减比例达35%,提前完成省级地下水总量管控目标。淮北模式因此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为北方缺水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全国层面,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全国非常规水源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9.3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量212.2亿立方米。水利部数据显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4.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0,用水效率持续改善。
跨区域调配与系统治理的协同推进
作为缓解北方缺水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23-2024年度调水量达83.3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18%。自2014年通水以来,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106.37亿立方米,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量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2024年11月启动的新一轮调水计划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69.95亿立方米,继续发挥着生命线作用。
在水资源调配背后,是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科技支撑。《中国节约用水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国发布28个用水产品、69家重点用水企业、13个工业园区、200家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国家水权交易平台开展水权交易11312单,交易水量13.7亿立方米。25个省级行政区开展"节水贷"金融服务,发放贷款1121.3亿元,节水产业与科技蓬勃发展。
王媛委员提出的系统化治理理念正在各地实践中落地生根。南京市对长江岸线进行整体规划治理,打造的鱼嘴湿地公园、扬子江生态公园等项目,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网红打卡地。这种将水文化设计、水景观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做法,不仅改善了水环境,更激发了全社会呵护水生态的内生动力。
邓铭江院士强调,构建"国家水网"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及古贤、黑山峡等重点水利工程,构建"量-质-沙-凌-域-流-生-能"多要素一体化治理体系。他特别指出,在石羊河、黑河等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85%,造成河道断流、尾闾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亟需通过国家水网建设进行系统性修复。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淮北的再生水管网到南水北调的输水干线,从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到河湖生态的系统修复,中国水资源治理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谋划。尽管31123亿立方米的年度水资源总量看似丰沛,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南北分布失衡、污染风险并存的基本面尚未改变。在这场关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期战役中,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与公众参与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在新时代的发展蓝图中发挥最大价值。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