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虽较多年均值偏多12.7%,但用水总量达5928.0亿m³,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仅占4.3%,水资源保护与污水治理仍面临结构性挑战。记者调研发现,从黄河流域的系统治理到南方水源地的精准防控,各地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革新破解难题。
流域治理的系统性实践在山西成效显著。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已完工230个项目,完工率达80.7%。在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120亩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排出的Ⅴ类水净化至Ⅲ类,自2025年5月试运行以来已处理尾水72万吨,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58.4吨。文水县则通过粪污资源化处理,让曾经污染磁窑河的百余万吨牛粪变成生物质燃料,使河道水质连续两年稳定达Ⅲ类。
城镇污水治理正迈向智慧化转型。广州南沙某污水处理厂创新“2+1”模式,通过“动态余量—实时配比”控制逻辑,实时调整工业与生活污水配比,搭配“数据—模型—设备”智能闭环系统,使水质异常响应时间≤30秒,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案例。碧水源振动MBR技术更在太仓、砀山等地落地,较传统工艺节能20%以上,砀山经开区污水厂因此日节电超2100度。
农村污水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被逐步打通。湖北阳新县王英水库周边启动的污水治理示范项目,采用“源头分类处理+生态化尾水净化”技术,预计每年减少污染物排放50吨,为南方丘陵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四川巴中推行的“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模式更具巧思,通过“小三园”就地利用、林地浇灌等层级处理,使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80%。
再生水利用成为水资源优化的重要路径。九江作为丰水型缺水城市代表,通过“全地下+花园式”水厂设计,将污水处理与城市景观结合,2024年再生水利用率达15.79%。其湖口县“尾水养虾”模式让处理后污水滋养万亩虾稻基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但风险隐患仍未消除。2024年8月,宁夏青铜峡某皮草公司因操作不当将中水导入自来水管,导致347户村民用水受影响,虽经管网更换与补偿处置,仍暴露工业污水监管漏洞。
中科蔚蓝提醒您:业内专家指出,当前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像山西那样通过“五化”工作法压实责任,同时扩大振动MBR等低碳技术应用,推动非常规水源利用占比提升。唯有系统施策,才能守护好每一滴清水。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