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担心雨季污水倒灌,现在雨污分流后心里踏实多了。”太原市晋源区居民的感受,正是我国水资源治理成效的微观注脚。一边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的资源禀赋,一边是污水处理率持续提升、地下水水位稳步回升的治理突破,中国正走出一条水资源安全保护与循环利用的新路径。

水资源集约利用的核心突破点在污水处理资源化。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47.5立方米的太原,已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118万吨,再生水回用率超25%。在晋阳某地下污水处理厂,污水历经21小时、20多道工序处理后,既输送至清徐开发区供企业使用,使山西某新能源公司用水成本下降三成,又注入汾河支流助力“九河”生态复流。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通过碱性热水解技术,将每日产生的近千吨污泥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治水又治泥”的闭环管理。

技术创新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供支撑。青岛某公司的MBBR技术已应用于全国6座标杆污水厂,在洛阳某污水处理厂,该技术解决了冬季低水温下氨氮达标难题,在重庆某污水厂实现吨水药耗降低12%。福建南安开建的半地下式水质净化厂,设计处理规模达5万吨/天,处理后水质达地表水Ⅳ类标准,远期年回用水量相当于5个泉州西湖库容,展现了“处理+回用+生态”的一体化思路。
水源地保护与地下水治理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通过五级河湖长体系和1.7万名生态管护员的守护,近五年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而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显著:全国地下水超采量较2015年减少50.3亿立方米,北京81处干涸泉眼复涌,太原晋祠断流30年的难老泉重现活水,监测水位创复流以来新高。这背后是“节、控、换、补”的系统施策——河南2023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7.5亿吨,利用率36.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27。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黄河流域的污水再生到三江源的生态守护,中国正构建起“源头保护—过程治理—循环利用”的水资源安全体系。随着2027年黄河流域城镇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40%的目标推进,这场水资源治理的突围战,终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水动力。咨询热线:1568439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