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这份数据勾勒出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态势,但近期多地曝光的水污染事件仍警示,水资源安全与污水处理领域的结构性挑战尚未根本破解,而技术创新与系统治理正成为破局关键。

数据印证着治理成效的持续显现。2024年全国非常规水源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9.3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比例提升至4.3%。南京某国投集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构建的“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三维体系,通过1900公里排水管网与智慧平台联动,实现污水处理厂年均节能15%,污泥资源化处置率达100%。武汉某地下净化水厂更创造了“头顶公园、脚下治污”的模式,日处理10万吨污水达地表水准IV类标准,成为河道生态补水的优质水源。
但局部污染事件仍暴露治理短板。9月山东鄄城箕山河因雨污分流不彻底、企业违规排放等问题,导致氨氮等指标超标,5家涉事企业被移送公安机关。3月福州闽侯溪源江因管网堵塞引发生活污水溢流,虽24小时内完成应急处置,但凸显城乡管网维护的薄弱环节。国务院报告亦指出,水生态保护仍面临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能力不均衡等挑战。

技术创新正在破解传统治理难题。山东某环境公司研发的“污水深度脱氮MOBR技术”,使总氮去除率超95%,COD去除率达98%以上,已在平阴水务项目落地应用。连云港方洋水务通过AI智能加药、电化学靶向转化等技术,实现化工园区年碳减排11万吨,碳减排率达32%。郑州某水务集团的智慧平台则覆盖济源146个自然村,通过管网漏损智能监测,保障9.7万人用水安全。
系统治理理念正推动模式升级。某国投创新发行气候债券等融资超200亿元,将原电厂贮灰场改造为日净化10万吨污水的杏湖公园,实现“废水变景源”。武汉依托智慧调度平台构建流域“中枢神经”,提前预警暴雨风险,通过45万吨调蓄池化解内涝与溢流污染双重压力。这些实践印证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实效。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公报数据到基层实践可见,水资源保护已从单一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新阶段。但要实现人水和谐的长远目标,仍需持续补齐管网维护、面源治理等短板,让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形成合力,方能守护好这一生命之源。咨询热线:1568439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