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202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较多年平均值偏少6.6%,而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仅占总供水量的3.6%。这组数据勾勒出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现实图景:一边是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一边是治理能力的持续升级。从城市水务革新到乡村治污攻坚,一场水资源安全保卫战正在多维度展开。

城市水务治理正在突破传统模式。南京某国投构建的“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三维体系颇具示范意义,其打造的智慧水务平台实现1900公里排水管网“一网统管”,旗下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年节能降耗15%。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既解决了城市内涝与污水溢流难题,更通过数据资产入表等创新激活了水务价值。
工业用水转型成为节水关键突破口。山东肥城作为严重缺水型城市,探索出“污水处理+湿地净化+再生水循环利用”路径,化工园区再生水配置比例达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超30%。安徽淮北更将再生水打造成工业“第二水源”,通过管网覆盖与价格激励,使3446万立方米再生水替代新鲜水源,支撑GDP增量超500亿元。企业的主动参与让节水从“政策要求”变为“效益选择”。

城乡治污能力不均衡仍是突出短板。连云港市2023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虽达100%,但有7座乡镇污水厂负荷率低于20%,灌南县堆沟镇污水厂负荷率仅5.15%,部分设施进水浓度不足50mg/L,治理效能亟待提升。而农发行达州市分行通过信贷支持,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站)114座,铺设管网633公里,为乡村治污提供了资金样本。
法治协同为水资源保护筑牢防线。最高检与水利部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监督模型排查非法取水隐患,推动四川通济堰等跨区域污染问题解决,在广州非法采砂案中更追偿生态赔偿金5.8亿余元。这种“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模式,正在破解河湖治理中的协同难题。

从公报数据看,2023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较上年下降6.4%,用水效率稳步提升,但3.6%的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仍具巨大提升空间。南京某国投的生态修复实践、肥城的工业节水技术、达州的金融支持模式证明,水资源保护绝非单一领域的战役,而是系统工程。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安全的核心,在于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当长江边的“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态秀带,当工业废水转化为生产水源,这些实践正在书写新的水治理答案——唯有将生态优先理念嵌入技术创新、政策设计与法治保障全过程,才能在水资源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咨询热线:15684397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