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23.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但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仅占全国2.6%,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与污水处理领域正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治理和政策调控多管齐下,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用水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成为突破口。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592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比61.6%,但通过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农业用水量较上年减少24.0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4.4%,非常规水源供水量达251.6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量212.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4.6亿立方米,展现出水源结构优化的积极态势。
污水处理技术升级成效显著。北京排水集团高碑店再生水厂作为全国首座百万吨级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北京市地标B标准,每年为通惠河提供稳定生态补水。槐房再生水厂采用"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污泥处理规模达1220吨/日,沼气率提升50%以上,其自主研发的厌氧氨氧化技术使运行电耗降低60%。碧水源MBR-DF组合技术在翠湖新水源厂的应用,让出水COD均值仅5.0mg/L,氨氮0.053mg/L,为水环境敏感区治理提供了技术范本。
跨区域调水与地下水治理形成互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23-2024年度调水83.3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计划18%,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城区70%以上供水来自南水。地下水治理方面,京津冀地区超采区面积较2015年减少32.8%,超采量减少85.5%,北京陈家庄泉等81处干涸泉眼实现复涌,但全国平原区仍有26.76万平方公里超采区,治理任重道远。
生态修复呈现流域治理新范式。太湖2024年水质创30年来最好水平,首次全年达到Ⅲ类标准,蓝藻水华首发时间推迟93天,安全度夏期间藻密度同比减少17.5%。滇池通过七年持续治理,实现全湖水质连续七年保持Ⅳ类,35条主要入湖河道中27条达到Ⅰ-Ⅲ类,湖滨生态带恢复至6.29万亩,植物物种从232种增至303种,土著鱼类滇池金线鲃濒危状况得到缓解。
政策与科技协同发力构建保障体系。《地下水管理条例》实施后,全国建成2万余眼地下水监测井,17372家重点用水单位实现精准监控。水权交易平台全年完成交易11312单,"节水贷"发放1121.3亿元,政策工具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为水资源管理注入新活力。
中科蔚蓝提醒您:从数据看,我国水资源管理正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但北方缺水、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仍是核心挑战。正如专家所言,唯有持续深化"节、控、换、补、管"系统治理,才能在水资源总量丰沛的表象下,真正破解结构性安全难题,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咨询热线:1568439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