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2024年发布的202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水资源总量25782.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少6.6%,而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仅占总供水量的3.6%。一边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一边是污水治理呈现"两极分化"——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8.69%,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仍通报多起污水直排事件。水资源安全正在治污攻坚与资源再生的双重探索中寻找平衡。
缺水压力下的污水治理短板尤为刺眼。昆明将主城区日均13万吨污水通过西园隧洞直排,导致螳螂川水质长期为V类甚至劣V类,污染物浓度最高超地表水Ⅲ类标准13倍。丽江3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超负荷运行,晴天每日超2万吨污水直排漾弓江,雨天排放量更甚。这类问题并非个例,上海2023年超3500万吨污水直排长江,重庆8家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暴露出部分地区管网建设滞后、治理责任悬空的积弊。
绝境求生的探索正在缺水城市开花结果。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47.5立方米的太原,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形成完整循环链条,日均处理污水118万吨,再生水回用率超25%。晋阳某污水处理厂的地下车间里,污水历经21小时、20多道工序处理后,水质达一级A标准,部分供工业使用,其余补给汾河。在清徐经济开发区,企业用上高品质再生水后,用水成本下降三成,印证了"污水变资源"的经济价值。
系统治理与科技赋能成为破局关键。常州构建"源厂网河一体"管理模式,通过管网低水位运行和互联互通设计,每年挤出外水1.5万吨,节约运行费千万元。上海某污水处理厂采用"AI+数字孪生"系统,能自动切换处理工艺、动态优化药剂投加量,出水达准地表Ⅲ类标准,地下厂房上方则建成生态公园。更值得关注的是太原的污泥处置创新,500吨污泥经处理可产出20吨蛋白浓缩液有机肥,每吨售价最高1500元,实现了"治污减碳"与"资源增值"双赢。
水利部已将"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列为2024年首要任务,明确要求构建生态流量泄放效果评估体系。从太原的再生水反哺"九河",到常州的尾水生态补水,实践证明:当污水治理从"末端处理"转向"源头防控+资源再生"的系统思维,就能实现水质改善与水资源增值的双重效益。
中科蔚蓝提醒您:水资源安全的破局之路,既需要压实地方治理责任,补齐管网建设短板,更需要激活科技赋能的创新动能。唯有如此,才能让"污水变清水、清水润民生"的愿景成为遍及全国的现实。咨询热线:15684397985